北京仅剩一家门店
快时尚品牌C&A正逐渐淡出大众视野。4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在大众点评搜索发现,C&A在北京仅剩惠多港一家门店。门店位于惠多港商场一层,店内贴有品牌折扣的提示牌,所售商品包括上衣、裙子、羽绒服等多类商品,还有一些童装、帽子等配饰产品。
据门店销售人员介绍,店内大部分商品皆在打折出售。其中,当季新品多为8.8折优惠,部分商品有着两件5折、五件3折的超低折扣,羽绒服等非应季产品的折扣力度更为优惠。店员透露,门店的客流在工作日期间较为稀少,“周末时客流相对较多,对于其他门店关店的事情并不了解,但在北京确实就只有我们一家了”。
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目前,C&A在中国仅剩三家门店,其中两家位于上海,一家位于北京,较此前在中国的22个城市共开设66家门店形成天壤之别。
线下店铺关店只是C&A收缩的缩影,C&A在线上也停止了宣传。目前,C&A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已停止更新,微信小程序也无法使用。其中,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8月停止更新,微博号停更则要更早,在2021年6月。不久前,天眼查平台上C&A的关联公司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雅衣家商贸”)新增一则破产审查信息,申请人为上海金衡法律咨询有限公司,经办法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针对C&A后续的发展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已向C&A的关联公司西雅衣家商贸发送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相关回复。
打折促销难以救活品牌
“这些仅剩的门店很难帮助C&A挽救局面,商品集中打折可能是品牌清理库存产品,促销结束后也会闭店。”奢侈品时尚领域专家张培英坦言。在张培英看来,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和品牌经营战略出现偏差是C&A这样快时尚品牌关店的主要原因。品牌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当下消费需求,产品款式难被消费者接受,自然会被市场汰换。
C&A自2007年进军中国市场后,因款式较为时尚和价格相对亲民,迅速火遍全国。但好景不长,集团调整战略后,C&A在2020年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中科通融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通融”)。收购达成后,C&A中国将公司名称由西雅衣家(中国)商业有限公司变更为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
这次业务出售事件让C&A在中国迎来了品牌生涯的转折点。短短几年时间内,C&A线下门店在全国范围内缩减至三家。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天眼查平台上西雅衣家商贸就有自身风险480条、周边风险360条,劳动争议和买卖合同纠纷成为西雅商贸主要涉及案件。现在,西雅衣家商贸已经被列为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吕瑞龙被限制高消费。
不只是C&A,C&A国内业务的收购方中科通融在2021年还收购了法国快时尚品牌CACHE CACHE的在华业务。无独有偶,CACHE CACHE也遇到了同C&A相类似的情况。2022年12月,CACHE CACHE被曝大规模撤店,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研发创新是关键
C&A的境况也是快时尚的境况。2021年初,ZARA母公司Inditex宣布关闭旗下Bershka、Pull&Bear、Stradivarius三个快时尚品牌所有实体门店;2023年4月,MANGO关闭在北京的线下门店;今年4月,ZARA关店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随着本土品牌和小众设计师品牌崛起,快时尚品牌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被挤压。
对此,张培英表示,快时尚品牌要求的就是“快”字,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快时尚品牌还要加大对产品的研发创新、上新力度,加强品牌供应链的管理,包括营销推广、促销活动、跨界联名等。此外,快时尚品牌需要洞察消费者需求,了解购买偏好,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如能基于本土文化进行创作,把本土元素融入到产品创新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全球著名咨询公司商品战略顾问总监潘俊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潘俊看来,随着自媒体发展,消费者更趋于理性购物,快时尚品牌的短板就凸显出来。未来,快时尚品牌更需加强产品创新,不断推出新的细分市场产品线和款式以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和时尚的需求。同时,优化供应链和物流也是当下快时尚品牌需要提升的重点,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配送效率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品牌暂时的经营风波并不能预言最后的结局,“随着品牌集团战略的调整,我认为这些品牌还是有可能会回到中国市场的,毕竟中国消费市场仍有较大的潜力待挖掘”。张培英坦言。
标签: